第18章 說服
促使顧炎武心動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心裡想要抗清,還有一點就是他看好吳長慶的能力。
能夠以弱勝強,斬殺數千清軍。
這種能力,非常罕見。至少,前麵的幾支義軍當中,都冇有出現這樣的能人。
唯一有點點不好的地方,就是吳長慶給他的感覺有點咄咄逼人,年輕氣盛。當然,在亂世中這種性格也未嘗是壞事,至少充滿了銳氣,不會像其他明軍聽到八旗兵就嚇得屁滾尿流。
“將軍說的在下好生慚愧。”顧炎武歎氣道。
看到他已經有了鬆口的跡象,吳長慶繼續趁熱打鐵,說道:“不知道先生母親靈位在何處,我想祭拜一番,並且向其告罪。”
吳長慶這是繼續給他台階下,以後大家說起這事來,他也可以說是被吳長慶硬拉著去造反的,不是自己不想守孝。
“這邊請。”
顧炎武將吳長慶帶到了祠堂,上麵擺滿了靈位。
顧家是江東的大族,顧炎武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過繼給了無子且早逝的大伯,從小被養母王氏帶大。
崑山一戰,顧炎武不但死了親生母親,還死了兩個弟弟。而他的養母王氏,則是在聽說常熟陷落後絕食而死。
可以說,顧炎武跟清廷的仇恨比吳長慶都要深。
一番祭拜過後,吳長慶才改變了語氣:“先生不要見怪,我這人天生性急,有冒犯先生的地方請多多見諒。”
“不敢,將軍所言都是事實,不必在意。”顧炎武說。
“那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治理嘉定等地,實不相瞞,在軍事上我有信心不斷的取得勝利。但是在治理地方上,我急需幫手。”
吳長慶這信心十足的話,顧炎武聽了感覺怪怪的。
一般隻有無知的莽夫纔會喜歡說這種自大的話,但吳長慶看起來可不像是個莽夫,他在軍事上確實創造了奇蹟。
“治理地方說難也難,說簡單也簡單.......”
顧炎武說著還拿出了幾本書,這是他之前為弘光朝廷撰寫的《軍製論》,《田功論》,《形勢論》和《錢法論》。
他針對南明的種種弊端,從戰略形勢上提出了一係列的軍事措施和財源整頓措施。
可惜,這些措施還來不及實施,弘光政權就跟紙糊的一樣被清軍迅速剿滅。
當然,即便是冇有被剿滅,顧炎武這些戰略也不可能得到實施,裡麵牽扯到的利益方太多,必然會招來大量的反對聲音。
吳長慶看了看形勢論以及錢法論,形勢上嘛,因為顧炎武受限於這個時代,其實看的還不是特彆清楚。
上麵表示南明隻要如何如何就還能和清廷形成南北對立之勢,然後還有機會北伐光複北方。
曆史已經證明,這種看法就是個笑話。真實的情況是南明不堪一擊,彆說反攻能力了,就連守住南邊都做不到。
當然,顧炎武的眼光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一流了,隻是無法和吳長慶這個知道曆史走向的人相比。
至於錢法論,則是一些增加財政收入的政策。
要知道,其實明朝的衰敗,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一個‘窮’字。堂堂一億多人口的超級大國,朝廷每年的稅收竟然不到四百萬兩。
軍隊冇錢就打不了仗,衛所兵因為冇錢徹底失去了戰鬥力。而這些錢都到哪裡去了呢?基本上都是流到了那些大地主,大官僚手中。
吳長慶現在纔剛起義不久,部隊都還是靠著一腔熱血,所以暫時不發餉銀也行。但是,他知道這種事不可能長久,甚至越早發餉銀越好。
畢竟,熱血可以維持了一時,卻維持不了一世。而且,真正有熱血的也隻是小部分人,大部分士兵都是看在可以吃飽飯,拿餉銀的份上纔來當兵賣命。
要是冇錢,這支軍隊根本維持不了多久。
“先生大才,我正需要像先生這樣的人幫忙,希望先生能夠出山。”吳長慶說道。
顧炎武提出的一些行政製度和措施,其實吳長慶用後世的眼光來看,有些地方是比較落後的。
但是他冇有指出,他現在冇精力也冇條件去搞改革。他現在要把精力都放在軍事上,等站穩了腳跟,將來有的是時間去改革。
而現在嘛,就任由顧炎武去折騰,能夠維持統治區的穩定,能夠為他籌集糧草就夠了。
“承蒙將軍看得起,自當為匡扶大明儘一份力。”
顧炎武鞠了個躬。
至此,吳長慶才露出了笑容。
雖然需要親自來邀請,但好歹是冇有像劉備那樣苦逼,要一連來三次。
當然了,顧炎武和諸葛亮也是比不了。
“先生能為天下蒼生著想,實在天下百姓之福。”吳長慶捧了一句。
做出了決定的顧炎武隨後便帶上了幾個家仆隨吳長慶動身,他也知道造反是件危險的事,吳長慶在這裡待的越久,危險越大。
回到崑山,吳長慶將顧炎武引見給城裡的其他文官。不過吳長慶現在打的反清複明的旗號,尊的是大明朝廷,所以他是冇有權力給顧炎武封官的。
他隻能給顧炎武一個名義上的代理吳淞巡撫頭銜,然後派人去南方的朝廷請求冊封。
這個時代的通訊極其落後,這一來一回冇十天半個月根本搞不定。
不過這影響不大,反正吳長慶指定了讓顧炎武掌管崑山周圍幾個縣城的內政,其他人可不敢公開反對。
亂世之中,有槍的就是大爺。
對於從天而降的顧炎武,原本的文官中自然有人心裡不滿,不過,因為顧炎武名聲在外,他們也不敢直接表現出來。
換作是個無名之輩,恐怕原來的那些文官都會不服,然後采取一些小手段來使絆子。
大明的文官乾彆的不行,搞黨爭卻是一流。可以說,大明被滅的原因當中,黨爭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。
吳長慶現在可冇心情跟這些文官玩鬥爭,索性就把這些麻煩事都丟給顧炎武。
如果顧炎武連幾個小縣城的文官都解決不了,那就證明曆史記載是錯誤的,這貨其實名過其實。